top of page
?什麼是霧里薛圳

霧裡薜圳是台北盆地內最早有興建的水圳紀錄的,灌溉台北平原西側,因水源來自霧裡薜溪 (今景美溪) 而得名。為清朝雍正年間由墾戶集資興建、用於灌溉台北市西側地區的水道。水源來自霧裡薜溪 (今景美溪) 而得名,為台北盆地內最早有興建的水圳有紀錄者。

今日,圳道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荒廢,僅殘留幾小段。因其名氣遠不如瑠公圳,因此常被誤認。
 

圖文部分來自台北水文化復興社團&《台北市誌》

?霧里薛圳的作用是

本圳於1724年 (雍正2年) 由墾戶著手興建。

乾隆初年完工,共灌溉589甲田地。同治年間,霧裡薜圳的灌溉範圍已擴大到古亭、三板橋、下埤頭、艋舺街,超過七百甲田地。

與引新店溪水的瑠公圳共同支撐起臺北盆地內水田的發展,奠定臺北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礎,開啟清末臺北轉型為全臺政治中心之路。

圖文部分來自台北水文化復興社團&《台北市誌》

?昔日路線為

〈一〉前段〈1907年合併管理後廢棄〉

沿景美溪邊的木柵路往景美,經景後街至景中街附近。此段在與瑠公圳合併後即廢棄填平,已無跡可尋。之後經景興路、景華街、興隆路一段內的巷弄,在萬盛公園附近與瑠公圳幹線立體交叉;轉西行過羅斯福路,在師大分部附近與瑠公圳幹線平行沿羅斯福路轉汀洲街往北。此段改為排水溝渠,導入新店溪內,現今仍有多段跡循可探查。

 

〈二〉後段(瑠公圳第二幹線)

經公館基隆路圓環,大致沿汀州路走,經新生南路西側,到今溫州街附近的「九汴頭」。後分出 9 條分流,其中含 3 條主支線,分別為第一、第二及第三霧里薜支線。

1. 第一霧裡薜支線 向東穿越國立台灣大學及辛亥路後,沿今復興南北路北行直到榮星花園,原圳 道為今日之安東街,現皆已地下化,前頂好戲院與SOGO百貨後方之公園即為圳道的一部份。

2. 第二霧裡薜支線 穿越溫州街,經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、三板橋(今林森北路九條通),北行至牛埔〈今大直〉分出西新庄子支線和牛埔支線。

3. 第三霧裡薜支線 經古亭至和平西路、南昌街口,目前已填平。

〈三〉林口支線 在觀音山 (寶藏巖) 東側分出,繞山腳至北側,進入林口莊 (今汀州路三段一 帶),至金門街附近。但《淡水廳志》將此支線歸屬於瑠公圳。

圖文部分來自台北水文化復興社團&《台北市誌》

?位於大學里的哪裡
現今發展

1940年代起,隨著台北市產業結構的改變與人口移入,農田大量改為建地,不需要用水灌溉,圳道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,溝渠,甚至淪為排水溝。

​1972年新生南北路改為埋於地下的水泥箱涵,重人誤稱瑠公圳,但實際上「特一號排水」、「霧里薛圳」、「瑠公圳」是截然不同的系統。

 

而現在在台北市區內,只能透過少數帶狀公園窺見曾經水圳的足跡。

圖文部分來自台北水文化復興社團&《台北市誌》

bottom of page